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对于大学生的平时生活状况也算知道一些。在并不那样繁忙的学习以外,除去一些热爱球类运动的学生,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次数真是少得可怜。他们更想宅在宿舍里打游戏、看电影,也不想到操场上、体育馆里去训练身体。结果,四年大学读下来,身体不是变得更好,反而给人的印象就是病恹恹,缺少活力的感觉。这种精神状况显然不利于学习,也不利于日后的工作。但由于没外面的督促与促进,缺少自律的学生们还是在不知疲倦地透支和浪费我们的身体与青春。
所以,教育部规定的用意无疑是好的。而且,实话实说也看到了问题。当大学生们不可以表现出健康的体魄和向上的精神时,他们的状况当然需要主管教育的部门看重。但问题是,以这种体质挂钩学业的方法,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?
一方面,学生本身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。在大学,体测一般以班级、年级为单位进行,有一些学生,假如想要钻空子,或者想要找关系,基本上都可以得逞。毕竟,这种作弊,并没被学校高度看重。其次,学校本身就可能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。学生的毕业率是评价学校教育的一个指标,假如学校的毕业率没那样高,对于学校来讲,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。而且,也不利于招生。所以,高校也未必把这个挂钩看成太要紧的事情。
当然,有人会说,这是选择性说理。这个体测并不难,只须考生坚持平时的基本训练,他们就能顺利达标,所以,他们未必会选择作弊。而且,完全可以需要高校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要紧工作去做,以抽查的方法,对高校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,一旦发现问题,便严厉问责,如此学校恐怕也就不会走过场。这么说也有肯定道理。管理的成效,取决于管理的力度。假如在体测挂钩学业的设计中,细节上更为合理一些,实行上更为严格一些,最后的结果可能不会太走样。
但如此看着圆满的结果,就真的圆满吗?要了解,规范设计的最后目的,不是体测挂钩学业,更不是挂钩的实行要严格,而是真的促进学生的身体素养,让他们具备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健康体魄。所以,更深层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,那就是将体测挂钩学业依旧是一种治标的指标化思维——觉得只须体测合格率达到多少,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。至于学生平时参不参加体育训练,怎么样参加体育训练,有没参加体育训练的时间和条件,指标根本没办法反映出来,主管部门也未必真的去关注。而这才是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最根本的原因。因此,即使体测挂钩学业了,学校实行得也很到位,最后的结果,也很难推进学生培养训练身体的好习惯。
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训练和提升,他们应该表现出青年健康、向上、积极的特点与形象。这不能离开体育训练。但要想推进他们去训练身体、提升素质,并非设定个指标那样简单,这个指标只不过具备观赏性的数字,与学生的身体状况与生活状况并不可以画等号。相反,应该想想怎么样让大学生培养训练的习惯,并为他们提供参加训练的机会和条件。譬如,课程的设计,场地的提供,评价的多元,活动的组织等。相对于指标化的考核,扎实的平时工作,适当的课程设计,好的校园文化才是决定学生状况非常重要的东西。这类都是指标化没办法体现的。